《專注力》是英國作家于爾根-沃爾夫的作品,主要圍繞專注力,從探尋個人目標、發現時間模式、阻止實現目標的障礙、集中注意力、克服拖延、開創第二自我、運用語言技巧、具體解決工作中的郵件、文稿等影響精力分配的事物等方面,詳細闡述了怎樣在生活和工作中落實2/8法則,提高專注力。這本書既有宏觀的制定策略,又有微觀的操作技巧。
書中應用神經語言程式學的理論,提出時間模式的概念。書中提出,按照神經語言程式學的概念理論假設,每一種行為模式背后都有一個積極的意愿。雖然有些行為模式是消極的,但是其背后提供的積極意愿可能使其對自我進行保護。在將消極模式轉化成積極模式的同時,應首先保證新模式下能夠帶來原先消極模式帶來的同樣結果。這一點對我們形成自律非常有啟發意義,我個人認為是關于對眼前或當下需要付出的一種恐懼。多數的情況下,我們拖延一件事情,是因為在內心里認為眼前需要付出的代價太高。但是,拖延并不能解決問題,問題不解決,并不會憑空消失。最好的辦法是將任務拆分成足夠小,以滿足自己當下心理的承受能夠。
書中第8章《如何管理他人》中,提出了與人交往的一項原則是:幫助他們獲得對自己的認同感。“任何人都希望自己被他人欣賞、關注,希望自己與眾不同”。這一條實際上是在人際交往中的核心原則,也是對我而言最為缺乏的。其本質意義就是“布施”,是言語的布施,是臉色的布施,是姿態的布施。進而也是,時間的布施、愛、關懷的布施。具體的操作方法包括:學會傾聽、增加目光接觸、以姓名稱呼對方、真誠的贊美、尋求建議(表示尊重對方意見)、感謝等方法,也是很好的具體方法,應該在具體操作層面多加應用。
書中第9章《如何專注于語言以取得非同尋常的效果》一開始就開宗明義的介紹了不善于溝通的人,在溝通中表現出的狀態。大家各說各話,全然不會傾聽。聽對方說話,只是為了時刻準備好怎么回應。我們看起來是在交談,但實際上并沒有聽到對方到底想要表達什么?這樣的體驗對雙方來說可能都是在浪費時間,沒有從交談中獲得關注、理解、認同甚至支持。整個過程,是精力是耗散的,完全沒有補充的。當然,作者也提出了,融洽的關系建立在相似性或者對于彼此間相似性的感知上,可以通過尋找自己與他人之間的共同興趣來建立密切的關系,而大多數情況下,人們最感興趣的就是他自己。
整體上來說,雖然這本書內容上涉略很廣,但基本上圍繞著專注力這個核心主題。雖然有些內容有些難以理解,雖然有些內容可能是拼湊而來,但是作為大眾讀本來說,還是值得推薦的。
